事件背景与牌照撤销概况
泛付PanPay Europe作为中国首家持有欧盟EMI牌照的金融科技企业,曾被视为跨境金融创新的代表。其持有的立陶宛EMI牌照(电子货币机构牌照)在西方金融体系中被称为"challenge bank"或数字银行,理论上应具备提供基础银行服务的能力。然而,这一牌照最终被立陶宛金融监管机构撤销,引发了金融科技行业对跨境监管合规性的广泛讨论立陶宛中央银行(Bank of Lithuania)作为该国主要金融监管机构,兼具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双重职能,负责对EMI牌照的审批与监管。根据欧盟规定,EMI牌照持有机构需满足35万欧元的最低资本保证金要求,且董事必须具备支付领域相关高管经验。泛付PanPay Europe未能持续满足这些监管要求,最终导致牌照被撤销。
监管机构指出的主要问题
根据公开信息,立陶宛金融监管机构在撤销决定中特别强调了泛付PanPay Europe在监控流程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。这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:
客户尽职调查(CDD)失效:监管发现该机构未能有效识别高风险客户,特别是在处理跨境交易时,对资金来源和交易目的的审查流于形式。有案例显示,该机构曾因未能识别尼日利亚骗局中的欺诈交易,导致无辜客户账户被错误关闭
交易监控系统不足:该机构的交易监测机制未能有效识别异常交易模式,特别是对于大额或频繁的跨境资金流动缺乏实时监控能力。这与欧盟反洗钱指令(AMLD)要求的"风险为本"监控原则严重不符。
账户管理政策僵化:该机构实行"3个月无流水冻结、6个月无流水关闭"的严格政策,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客户实际需求,也未能体现风险差异化管理的监管要求
高风险行业准入控制缺失:虽然该机构明确拒绝虚拟货币、电子烟等高风险行业客户开户,但实际执行中存在漏洞,开户拒绝率高达25%,反映出其风险识别系统存在严重缺陷
监控流程缺陷的具体表现
泛付PanPay Europe的监控流程缺陷不仅限于技术层面,更体现在组织架构和合规文化等深层次问题:
静态合规而非动态风险管理:该机构似乎将合规视为一次性任务而非持续过程。2019年6月虽因监管问题被央行罚款并声称已整改,但后续发展表明其合规改进并未触及核心监控机制
技术工具与业务规模不匹配:作为一家面向全球客户的金融科技公司,其监控系统却缺乏必要的自动化程度,过度依赖人工审核,导致处理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。
跨辖区监管协调不足:该机构同时服务中国和欧洲客户,但未能建立有效的跨司法管辖区信息共享机制,导致监管套利空间被利用。
应急响应机制缺失:在发现可疑交易或合规漏洞时,该机构缺乏系统化的应急响应流程,导致问题升级后才采取行动,往往为时已晚。
事件影响与行业启示
泛付PanPay Europe牌照被撤销事件对金融科技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:
对机构自身的影响:牌照撤销直接导致其无法在欧洲合法开展电子货币业务,原有客户面临服务中断风险,品牌声誉遭受重创。
对行业监管的启示:此事件促使欧盟监管机构重新审视对金融科技公司的"监管沙盒"政策,加强了对EMI牌照持有机构的持续监管要求。
对投资者的警示:事件凸显了金融科技领域"牌照不等于合规"的现实,投资者开始更加关注企业的实际风控能力而非仅凭牌照背书。
对用户的提醒:使用新兴金融科技服务时,用户需审慎评估其监管合规性和风险控制能力,避免因服务商问题导致自身利益受损。
结论与建议
泛付PanPay Europe立陶宛EMI牌照被撤销事件,本质上是金融创新速度超越监管能力与风险控制水平的典型案例。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而言,获得牌照只是起点,建立有效的监控流程和合规文化才是长期发展的关键。建议相关企业:
将监控流程视为核心能力建设,而非单纯的成本中心;
加大技术投入,建立智能化的交易监控系统;
培养专业的合规团队,确保监管要求准确落地;
建立跨辖区的监管协调机制,避免监管真空。
此事件也为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敲响警钟: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,必须确保监管能力同步提升,防止创新成为规避监管的借口。未来,随着金融科技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,类似事件有望减少,但企业自身的合规意识与能力建设仍是决定性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