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记最终受益人是近年来全球反洗钱、反恐融资及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。中国自202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《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管理办法》),明确要求公司、合伙企业等主体备案最终受益人信息。其必要性可从以下多维度分析:
一、打击违法犯罪活动
1. 遏制洗钱与恐怖融资
通过登记最终受益人,可穿透复杂股权结构(如VIE架构、嵌套持股),识别实际控制资金的自然人,阻断利用空壳公司转移非法资金的行为。例如,电信诈骗团伙常通过多层持股隐藏身份,登记制度能有效暴露其资金链路。
2. 预防腐败与权力寻租
复杂股权结构易成为利益输送的“保护伞”。登记制度要求披露最终受益人,减少公职人员通过代持、影子股东等方式隐匿资产的可能性。
3. 应对国际合规压力
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(FATF)将受益所有人登记列为反洗钱评估核心指标,中国作为G20成员国需履行国际义务,避免被列入“高风险司法管辖区”。
二、优化市场透明度与营商环境
1. 增强交易信任
明确最终受益人信息可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,帮助投资者、合作伙伴快速识别实际控制人,降低合作风险(如避免与空壳公司交易)。
2. 提升融资效率
金融机构(如银行)在信贷审批中可直接查询受益所有人信息,评估企业信用风险,减少因股权嵌套导致的尽职调查成本。
3. 促进公平竞争
防止企业通过复杂架构规避监管(如外资准入限制),确保市场资源向真实经营主体倾斜。
三、履行国际义务与标准
1. 对标国际规则
FATF要求成员国建立受益所有人登记制度,中国此举是融入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步骤。例如,欧盟已通过《反洗钱指令》强制登记UBO信息,中国与之保持同步。
2. 提升国际形象
完善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可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反洗钱体系的认可,助力跨境投资与贸易便利化。
四、强化国内监管效能
1. 穿透式监管基础
登记信息为监管部门提供穿透式监管工具,便于识别嵌套持股、虚假注资等违规行为。
2. 数据整合与风险预警
受益所有人信息纳入国家大数据系统后,可与其他监管数据(如税务、海关)联动,识别异常交易模式(如跨境资金流动)。
五、中小微企业便利化措施
1. 简化合规成本
对注册资本≤1000万元且股东全为自然人的企业,允许“承诺免报”,降低中小微企业制度性负担。
2. 明确合规边界
通过设定豁免条件和承诺机制,避免“一刀切”监管对小微企业的过度干预。